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自我完善/伙伴与敌人\米 哈

2023-06-02 04:03: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一回,我们提到一行禅师写了《活的佛陀,活的基督》一书,指出历史上的释迦牟尼和耶稣,留下了活着的、相通的道理。当中,两种信仰都强调伙伴之必要。

  在充满挑战的信仰路上,人需要有同行者。当我们与价值观一致的人们同行时,我们更容易遵循与执行所信仰的道理和原则。于是,佛教和基督教都发展出丰富的聚会文化。

  在《圣经》中,耶稣强调集体敬拜的价值,宣告:“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在佛教,有所谓“僧伽”(Sangha)的概念,即四个或以上的人聚在一起,一起实践佛道,共享空间、物资、见解。

  然而,这不代表你必须要脱离世俗,走入深山,与其他信徒同住。你需要做的是在自己社群里找到在精神与灵性上支持你的人、支持你与他们一起行善的人。重点是形成一个同行的整体。

  两个宗教均用了身体的比喻来描述同行者是一个整体。在基督教,教友被描述为基督身体的一部分,而在佛教,僧伽的成员也被称为佛陀的手或腿。而当我们这个“同行的整体”遇上敌人,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佛陀和基督都说:和平。

  历史上,释迦牟尼和耶稣都是和平的倡导者。当野心勃勃的阿阇世王试图煽动一场战争时,释迦牟尼严厉的斥责他,而在《马太福音》,耶稣甚至说道:“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当人们以为这是一种盲目的、退让的和平,实际上,这里的重点是:理解。跟其他的苦难一样,仇恨来自于不理解:敌人不理解我们,同时我们也不体谅敌人。解决仇恨的方法,只可能是停止暴力的意识,尝试了解对方何以成为了敌人,并从中找到谅解与和解的可能。无论是佛陀,还是基督,都会同意这说法,一行禅师如是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