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骑楼,人们通常会想到广东省,或许还有人会问:而今的香港尚有骑楼否?事实上,香港曾遍布骑楼,但终难抵时代发展,存在数量愈来愈少,位于九龙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的“雷生春”,即是现存香港战前骑楼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了解本地骑楼发展历史,难免走街串巷,夏日炎炎,又未必有太多时间,当何如?
可以阅读中华书局今年五月出版《香港骑楼》(第二版)。
由林蔓莉、王新源著作《香港骑楼》一书,绝版已久。近十年后,作者走访各区,观察各幢骑楼,查看各个骑楼是否发生变化?或者还是否存在?于是重新记录骑楼的新面貌,补充此前未曾收录的遗珠,其后出版《香港骑楼》(第二版)。
特别喜欢书中将骑楼比为“骑在行人路上的骑士”,骑楼在视觉上予人以“骑”的感觉,主要原因是建筑物下层以若干根石柱作为支撑,整栋建筑宛如“骑”在行人路上。
整本书按照“夹缝求生”、“骑楼之最”、“细节之美”的章节铺陈讲述,带领读者穿梭在香港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以骑楼的位置、街道名作为一个标记,以文配图的形式将本地的骑楼故事逐一探寻。
如若只是介绍历史,就会显得无趣,故而在介绍骑楼之时,作者也介绍了新业主守护骑楼的现状。在阅读这本书时,不仅能了解骑楼的“前世今生”,更能得知骑楼在城市间“夹缝生存”的保育状态。书的末章,作者还制作了“香港骑楼各区分布地图”,方便读者按图索骥。
此外,书中还附上了几个小书签,全部都是骑楼立柱的形状,上写店舖名和介绍,也是一种有心的设计。
香港历史建筑保育,离不开有心人的努力。他们撰写的书籍,就是历史的纪录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