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公司和学校的合作共建,已经开展三年了。我也在这三年里,因为工作的关系,和香港二十多间学校建立了联系,和几十名学生结下了友谊──很多个周末,我和他们一道去行山,洒下一路汗水,留下一路欢声;无数个夏夜,我带他们去欣赏音乐会,读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我们还经常去参观香港的各类博物馆,在城市探秘中对香港更加了解和热爱。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有一个多月,因工作易动,我就不再负责这项事务了。我和学生们商量拍个影片做个纪念。摄录师是非常敬业的九○后。我告诉他,希望通过这个片子,能够把“大家一同成长”的项目初心表达出来。他按照脚本,十分严格地对镜头质量把关,灯光、动作、角度……拍了一个下午,终于完成了素材积累。可不知为什么,当我和同学们看视频中的自己,总觉得别扭,像是缺了什么。
“少了味道,比如我们在一起活动时,你说话特别风趣”“镜头太标准化了,但我们平日里都比这个自然得多,也更有生趣”……听了学生的话,我下意识地去翻手机相册中的旧照片,虽然取景和构图都不完美,但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梁同学登顶时的兴奋、李同学逛书店时的认真、叶同学听音乐会情到深处悄悄流下的眼泪……我忽然明白,在那些最宝贵的瞬间,在那些情感最真挚的时刻,我们或是错失了按下快门的机会,或是留下了技术上并不完美的图片,但却是真情的流露。就如同我做这些工作,占去了几乎全部的周末时光,换不来半点“实惠”和所谓的名誉,但我的精神从没有这样富足过。
只道是寻常,却是最珍贵。谢谢你,我亲爱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