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题目“海里河豚”,也许有读者疑惑作者是否写错了,以为传闻中味美又剧毒的河豚,一如其名来自大江大河;又或以为“拼死吃河豚”之说,多发于长江下游一带。事实上,河豚又名河鲀,分布于世界各地北纬四十五度至南纬四十五度之间的海水、淡水等水域。河豚有洄游习性,暮春时节,若从入海口溯流而上,海里河豚也有可能变身江中河豚。
野生的河豚大多身怀毒性强烈的水溶性神经毒素,可影响中毒者的呼吸及血液循环系统,严重者可致命。而且,河豚毒素是一种耐热毒素,不会在烹煮、风干或冷藏过程中被分解,没有已知的解毒剂或抗毒素可分解河豚毒素。
体型浑圆的河豚,能将大量的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身体短时间膨胀数倍,以阻吓掠食者。在香港,河豚又称为鸡泡鱼。
据卫生防护中心通报,八月二十五日,一名八十四岁男子,在家中进食其自行在本地水域捕获并经烹煮的河豚,约一小时后出现晕眩、手指麻痹及呼吸困难,入院治疗。为预防河豚毒素引致的食物中毒,卫生防护中心一直呼吁,市民应避免购买及自行宰洗河豚或不知名鱼类作膳食用途,但“拼死吃河豚”的事件仍时有发生。
二○二二年九月,一位二十二岁男子在尖沙咀食肆进食河豚乾后,出现四肢麻痹和刺痛、心悸等症状。二○二一年三月,有人在龙鼓滩一带海域捕获河豚后,转赠一家庭烹煮食用,屯门两女子中毒。二○二○年,一名六十五岁男子烹煮自己在本港捕获的河豚作午餐,出现面部麻痹、全身无力和呼吸困难,情况危殆……二○一九年二月二十日,香港一日发生两宗河豚中毒事件,三男一女毒发送院。看来,无论是在江中生,还是在海里游,河豚都无改其毒鱼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