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小提琴大师在中国演出,相信读者大多会想起一九七九年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又或一九五七年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访华盛事。巧合的是,两位大师都尊崇同一位巨擘: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见附图)。大概他们都不知道,前辈跟他们一样在京沪留下琴音。
关于克莱斯勒来华演出,大多聚焦在他创作的《中国花鼓》。笔者在夏威夷大学念研究院时,在旧书店买了一本他首肯的传记,里面详述一九二三年来华演出。以下谨选录内容,以誌世纪之庆。
当年四月,他与妻子一行三人乘邮轮从加州出发,经日本到上海演出两场。演出非常成功。克莱斯勒回忆说:“上海是世界最著名的城市之一,我身在其中可以说是美梦成真了。”
大师返回日本演出八场后,再次来华。经朝鲜半岛到达沈阳。可是在前往北京的火车上,一行人等被军阀张作霖命令下车,改乘牛车赴京。他回忆说:“那是张作霖的地盘,就要听他的,无论你喜欢与否。”
原定五月二十五日在天津的演出,延误一天在北京演出。传媒报道说:“听众都被迷住了,演出时的肃静,连心跳声也听得见。”
两天后,一位中国代表邀请克莱斯勒为中国听众演出专场。原来前天演出的只有外国听众,大师不知道有华洋之分,同意演出专场,就在翌日晚上演出前,在下午时段为中国听众演出,节目跟他在卡内基的一样,以巴赫无伴奏作品开场。
现场所见的,他的夫人Harriet回忆说:“那是我一辈子从没见过如此华丽的舞台,就像一个祭坛。从台上往下望,女士们所穿的丝绸,犹如一片丝海,漂亮极了。”
接着在上海两场演出后,克莱斯勒结束历史之旅。一百年后的今天,立此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