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父母居住小区的东、南、西、北四面分别多了一间小房,铝合金材质,三、四平方米面积,我好奇要做什么用。近日,小屋灯箱打出“参与垃圾分类,文明幸福生活”的标语,并显示“每日投放时间:早晨6:30到8:30,晚上18:30-20:30”,才明白这是今后将投入使用的垃圾分类小屋。
本地垃圾分类的宣传早在二○一九年就开始了。不过二○二○年疫情爆发,之后几年一直“干打雷不下雨”,没有实施。其间小区物业曾在每栋居民楼前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标注为可回收垃圾、有毒垃圾、易腐垃圾等。但住户并不买账,可能搞不清定义也怕麻烦,依旧一股脑儿丢到垃圾桶,再由小区清洁工每天两次把垃圾桶拉到外面垃圾站去分类。也有几名自发的捡漏者不怕肮脏,风雨无阻,每天翻动垃圾,挑走硬纸板等废旧回收品。
今年疫情结束,垃圾分类重新排上日程。楼下垃圾桶前已树起卡通人物小牌,提醒大家:“不要乱扔垃圾哦”。业主微信群中,物业人员鼓励大家报名参观“垃圾分类体验馆”。消息人士说,今后居民只需提前分类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送到分类小屋后,工作人员会进一步分捡出各种可回收物品。只是一间小屋僱一人,每月工资两千元的话,四人就是每月八千。物业人员说没钱,政府发放的资金若不到位,就没法开展。
可见,“仓廪实而知礼仪”这话不仅指老百姓只有物质生活水平到了一定高度才会讲求文明礼貌,更是说推动文明进程的管理措施也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撑。哪怕是搞宣传、做教育,也需要聘用相应人员,空喊口号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