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说“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那女作家简直就是“双重”的同行。“同行相妒,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何况都是女人”,可以想见,女作家彼此“打量”起来,那种锐利和敏感、独到和深刻,恐怕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在于梨华的散文《来也匆匆──忆张爱玲》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作家对另一个女作家的“打量”。虽然于梨华在看张爱玲的时候基本上是持一种“仰视”姿态,但在其“仰视”之中还是透露出一些微妙的信息。
那是于梨华邀请张爱玲到她所在的大学演讲。在机场于梨华接到的张爱玲是这样的:“她穿一件暗灰薄呢窄裙洋装,长颈上系了条紫红丝巾。可不是胡乱搭在那里,而是巧妙地协调衣服的色泽及颈子的细长。头发则微波式,及肩,由漆黑发夹随意绾住,托出长圆脸盘。眼珠有点突,没戴眼镜(通信中知道她戴眼镜的),想必有隐形眼镜片,所以看人时半抬下巴,半垂眼睑。”结合于梨华此前见到的张爱玲“人细高”,“脸盘大”,“嘴巴不小”,于梨华的结论是:“我不认为她好看”,但“她是独具一格,且是令人注意的那种。”
除了“打量”外貌,对于张爱玲不管不顾的做派,于梨华也看在眼里。飞机已经晚点,张爱玲仍然“步伐悠缓”;早已迟到也要坚持先在洗手间“整理一下”形象:掠一下一丝不乱的头发,审视一下几乎看不出的淡妆,满意了才进教室;演讲结束时间一到,即走下台来,校方安排的茶点辞谢不受,“只同系主任握了手道别”。
虽然容颜和做派“打量”的结果并不乐观,但对张爱玲的才华,于梨华还是真心钦佩的:“她不在了,但她永远在。谁能忘记振保兄弟、娇蕊、桂花蒸里的阿小、睇睇、七巧、曼桢、流苏、乔琪乔、柳原、季泽、长安与长白这些人?不可能忘记。当然就不可能忘记张爱玲这个人。”
作为“女”“同行”,于梨华能这样“看”张爱玲──并不完美却无可替代难以忘怀──着实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