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二十四孝图》曾“吐槽”过“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老莱子的故事本是“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也就是说,无意间跌倒了,灵机一动,假扮婴孩。但后来版本演变为“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如此,老莱子就是有意为之,似乎这样,其孝心就更足斤足两了。
鲁迅反感的就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所以,就老莱子来说,“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那个为了孝母而要活埋儿子的郭巨,简直令人毛骨悚然。好在掘坑时,“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于是大圆满结局。但在东晋干宝《搜神记》里,郭巨兄弟三人,分家时,“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也就是说,郭巨本非穷人,家产全给两位兄弟,自己分文不取,到头来又要埋儿孝母。沽名钓誉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则民间故事,挖苦郭巨其实是拦路抢劫得了一笔金子,所以全家合谋演了场苦情戏,成功将赃款洗白。讽刺辛辣,令人喷饭。
道学先生们为了弘扬“正能量”,老莱子、郭巨遂成了超级“网红”。此种做法,如今非但没有消失,种种拙劣的“低级红”,花样不断翻新。某地有位警察,为参加比武大赛,毅然放弃婚礼,而新娘竟也大义凛然,在家人的祝福中,一个人拜堂成亲。此类做法,刻意制造有违常理的反差与对立,以此来营造某种高大上的“正能量”。但并没有感动大众,反而被网民奚落视作反人性。看来,“诈跌”的技术含量,也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