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一日是内地中小学秋季开学的日子。今年,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作为《儒藏》工程项目负责人在《开学第一课》上,用六分钟时间讲述了《儒藏》典籍背后的故事,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一课。
据王博介绍,《儒藏》中“藏”是“宝藏”之义,即收藏儒家文献典籍的宝藏,致力于将儒家典籍集大成地汇编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献体系。《儒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在二○○三年由中国教育部批准立项,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北大联合国内外几十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五百馀位学者做基础工作,尤其重视校点质量把控,编辑、校对严格“三审三校”,必要时甚至达到“五审五校”。
《儒藏》系统完整,传世、出土、域外文献萃为一编,在中国丛书编纂史上尚属首次。“精华编”所收出土文献均是二十世纪以来历次重大发现或出土的重要儒家文献,包括敦煌、吐鲁番遗书、马王堆汉墓帛书、郭店楚墓竹简、定州汉墓竹简、云梦秦简等;所收录的韩国、日本、越南域外文献,亦都是经过上述三国学者精心甄选的其本国历史上最重要儒学者的汉文著述,如日本德川时期儒学思想家太宰春台所著《诗书古传》,搜罗了日本流传的多种中国已佚古籍,价值极高。
编纂《儒藏》延续了盛世修典传统,在立项之初,得到张岱年、季羨林、饶宗颐等学者的大力支持。饶宗颐先生曾称,这项巨大工程将对新经学的重建作出重大贡献,为此,他并特为主持其事的汤一介教授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三藏添新典”,下联是“时中协太和”,以示对《儒藏》工程的支持。
作为《儒藏》项目第一任首席专家的汤一介说,《儒藏》之所以不称“中华儒藏”,是因为儒学不只是中国独有的文明,而是东亚国家乃至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据悉,目前《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二百八十二册已全部出版,总字数近两亿,韩国之部、日本之部、越南之部正在推进中,全本《儒藏》编纂工作也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