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六年三月二十六夜,美国出版史上的传奇编辑麦克斯韦尔.珀金斯,为纽约大学一个图书出版进修班的学生们做了一个讲座。
当珀金斯回到家中时,大女儿发现他有些伤感。珀金斯道明原委:“今晚我做了一个讲座,他们称我是‘美国编辑中的元老’,当他们称你是‘元老’的时候,就说明你完了。”大女儿宽慰他说:“这只说明你达到了巅峰。”但珀金斯依然失落地坚持道:“这说明我完了。”
珀金斯就是电影《笔羁天才》(Genius)的那位主角。他以异乎寻常的敏锐触觉,“发现”了海明威、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等天才作家,为读者献上了《太阳照常升起》《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不朽名作。珀金斯本人也堪称一位名副其实的“天才”。而当年,他历尽艰辛,顶住了一众出版社“元老”们的质疑和压力,才让那些在“元老”们眼中不伦不类的新锐作家得到脱颖而出的机会。
“元老”之称,让珀金斯感到不安,也反映了这位伟大编辑的难得清醒。这也是他能够在出版界事业长青的重要原因。然而很不幸,无论是科学、文学、艺术,许多领域,常有些“元老”、权威、大师,现在又有个流行词叫作“天花板”,生生地将自己变成了阻碍生长突破的顶棚。
鲁迅就曾批评章太炎,“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倘谈文献,讲《说文》,当然娓娓可听,但一到攻击现在的白话,便牛头不对马嘴。”而章太炎对甲骨文也是一味否定。原因就在于,甲骨文对他业已形成的“小学”知识架构形成巨大冲击。
作家孙犁对此有一番精辟的总结:“人一旦成为某一学术领域的权威,即不知不觉,把自己看成偶像。偶像是要本能地排除自己所不知的新生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