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京城王府井,一间有着几十年历史的书店,正面临搬迁改造,所有图书一律三折。堆积的图书,真可以用“书山”来形容。
那些早已失去版权保护,可以随意编译的世界名著,动辄一套五六十本,精装硬壳,厚如砖头。儿童读物,花里胡哨,内容“注水”的不在少数,像添加各种甜味剂的彩色棒棒糖,无愧“家长钱包收割机”。营销类、情感类、管理类,校园疼痛文学、仙侠玄幻小说、耸人听闻的“大棋体”论著,穿插交错,密不透风。人群中,也大有推着购物车,成堆扫货的顾客。恍惚间,想起《纸房子》里那被五大册《大英百科全书》砸伤脑袋全身瘫痪的老教授。于是,书山有路,走为上策。
英国作家吉尔伯特.诺伍德写过一篇《太多书》,建议采取“精华主义”。大意是,没有什么营养的“口水书”,自然无需去读。就是一些经典名著,也并非一定要读。很多名著,若没有相应的历史、文艺、社会知识积澱,也很难品出味道。
总之,读书不应一味求多。做减法,也是必不可少,而且很考验一个人的智识。像《源氏物语》《尤利西斯》,读不下去就果断放弃,没有必要人云亦云地为赋新词强读书。书山固然是圣地,然以普通人的体力精力,登登太平山、凤凰山,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足矣。为逞强去挑战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而至气闷窒息,则何苦呢。
林语堂说:“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借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好是真好,那是文豪的做法。不自量力,依样画葫芦,可能会尴尬到死。不要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