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我知道的枞菌\胡一峰

2023-09-08 04:03: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早知汪曾祺先生是美食家,读了《菌小谱》才知其精于此道细分如此。他尤其赞赏昆明和草原的菌子。西南是蘑菇胜地,用汪先生的话说,“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到处都是菌子气味。”临近结尾,他写了一句:“秋凉时,长沙饭馆多卖菌油豆腐、菌油面,味道很好,但不知是何种菌耳。”恰好这个问题我略知一二,深秋初冬,我家中的冰箱里总存着一两罐菌油。

  这些菌油是岳父母的馈赠,我关于菌油的知识也得自他们。我老家虽有山林草泽,似不以蘑菇出名,岳家湘西多产菌子,汪先生提到做菌油的那种,湘西名为“枞菌”,是那里有名的山珍。“枞”在当地读如“琼”。网上说“枞”是冷杉,湘西人口中的“琼树”实为马尾松。这种树下长的菌子,便是枞菌。它的伞和圆鼓鼓的蘑菇头不同,是一面平而厚的圆盘,有的出得用力过猛,反转过来,像顶风而行时被狂风吹翻了的旧伞。以其颜色,枞菌分黄、乌两种,口味以后者为佳,用来炸油亦多取后者。

  炸菌油是慢工出细活的工作。在锅里倒上当地称为“茶油”的菜籽油,薄薄没过枞菌即可,油温不能太高,慢慢煎熬个把小时,方可出锅。此时,收获的除了菌油,还有浸了油香的菌子。如果火太大,不但菌子烤焦,不堪食用,菌油质量必也不佳。

  枞菌目前还无法人工培育,只能候着日子进山去采,湘西话叫“捡菌子”。一个“捡”字,尽显自然馈赠之意。新采的菌子炒肉或下火锅,都叫人无法停箸。鲜物不能久存,熬作菌油便大大延长了保质期,此举和江浙地区晒笋干、醃干菜相仿。每年岳父母熬的菌油送来或寄来后,便成为妻子的厨房秘密武器,一如饭店大厨不能离手的那罐高汤。菌油做菜是极好的,寻常下面条时淋上一小勺,面汤也增色不少。关于枞菌,如是我闻,略记如上,试作汪先生美文之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