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管弦乐团庆祝职业化五十周年,安排著名小提琴家贝尔(Joshua Bell)委约创作的《元素》组曲在乐季揭幕作亚洲首演。可惜天公不作美,九月八日遇上史上最强暴雨,首演延至翌日下午进行。
《元素》以“土、水、火、空气、天.空、土”六个乐章组成,各元素由不同的作曲家为小提琴及乐队谱写。贝尔在场刊形容,“五人一同参与……集体创作”,乃“音乐史上的壮举”。场刊封面列出《纽约时报》为“国际媒体伙伴”,那就不期然勾起一记五十年前的回忆。
一九七三年九月,美国费城乐团历史性访京,演出四场音乐会,第三场是焦点所在。这个老牌乐团在元老指挥奥曼迪领导下,演出《黄河钢琴协奏曲》,独奏是参与“集体创作”此曲的钢琴家殷承宗。(见附图)那是一个历史时刻。《黄河》钢协作为当时“革命样板戏”之一,由资本主义第一大团在京畿演奏,意义不凡。可是问题正正出现在《纽约时报》一支乐评健笔。
随费城乐团访华的哈罗克.勳伯格(Harold Schonberg)是纽时首席乐评人。在他的笔下,闵惠芬被形容为“二胡界的海费兹”、刘德海的琵琶有若结他大师塞戈维亚。可是他对《黄河》批评的极端程度,与令港乐改期的天气不遑多让。首先他引用费城乐团个别成员,戏称《黄河》(Yellow River)为《黄热病》(Yellow Fever),“中国音乐和华纳兄弟〔电影音乐〕”的混血变种”,“也许是一首垃圾”。他特别讥笑《黄河》的集体创作,认为里面的成员大概包括李斯特、拉赫曼尼诺夫等。时移世易,这位二○○三年去世的普立兹奖乐评人大概想像不到的是,他的本国美国一位顶级小提琴家以集体创作“壮举”,为港乐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