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早上起来看见蓝天白云,顿时感觉舒畅;工作繁忙但有充实满足感,并获顾客赞赏。另外,不经意间发现同道中人,与自己有着同样的爱好,即使彼此互不认识,仍像他乡遇知音。
上周阅读《大公报》“大公园”版专栏“东西走廊”,作者陈安介绍西方现代戏剧其中一齣经典作品《我们的小镇》,捧读后令我感受亲切,字里行间让我泛起该剧的种种形象。陈安简洁地介绍了该齣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问世的戏剧,其作者怀尔德的创作思路,以及该剧的表演特色。当中有关《我》剧的现代剧场表演手法,如何关连我国传统戏曲的虚拟性,陈安都有精简扼要的描述,即使不太熟悉戏剧的读者,亦能从中认识底蕴。
内地将怀尔德剧作 “Our Town”翻译成《我们的小镇》,香港剧场则将之译成《小城风光》。戏剧大师钟景辉在上世纪中叶已将该剧制作成粤语版本,King Sir曾说:“《小城风光》应该每隔五年便公演,好让新生代能对该剧有所认识。”陈安在专栏上已指出该剧的结构,女主角爱美丽在第三幕英年早逝,她死后才知道自己在世时没有好好了解人生,成为了该剧的重点主旨。另一方面,香港资深戏剧家麦秋多次导演《小》剧,他曾指出该剧的表演特点就是虚拟默剧手法。例如剧中两位老太太在花园边做家务边谈閒事,二人一面对话,一面摘除手里的青菜。整场戏并没有真实道具,全靠演员细致的技巧,让观众也能体会角色的生活状态。《小》剧既有深邃的故事主旨,亦具备现代剧场的表演特质,难怪在中外剧坛历演不衰。
香港剧坛曾经演出的《小城风光》多不胜数,专业或业余剧团,都对该剧趋之若鹜。记忆中我最近一次在港观赏《小》剧,应是二○一七年的商业剧场版本,由谢君豪饰演“舞台监督”,向观众娓娓道来纯朴小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