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文化论坛除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参加多个论坛外,还特别选取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地标,设置了四条观摩线路。可能是因为“北京中轴线”已列为中国二○二四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轴线观摩线路吸引了最多的中外嘉宾报名参观。而参观首站,便是中轴线北端起点钟鼓楼。
“皇城地安门之北,有飞檐杰阁翼如焕如者,为鼓楼。楼稍北,崇基并峙者,为钟楼。”《乾隆御製碑》曾这样记载。在当代,作家刘心武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钟鼓楼》里则生动描述“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钟鼓楼是司时中心,碑漏、铜刻漏、时辰香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共同构成完整的报时系统。在六百多年报时历史中,钟鼓楼始终沿用先击鼓后撞钟,即始于“暮鼓”,止于“晨钟”的报时方式,发布标准的“北京时间”。
鼓楼工作人员介绍,元明时期钟鼓楼的报时方法现无考证,清初报时方法为报五更,定更(一更)和亮更(五更)皆先击鼓后撞钟,鐘、鼓均敲一百零八声,二更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到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间报定更和亮更两次更。每晚定更后,则便如清宫戏里常见的情景,京城大小街道的更夫,手拿铜锣、梆子和护身器具开始值夜。
鐘、鼓报时为何是一百零八声?原来它们是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并且快慢相间敲两遍的节奏进行,正好一百零八声。再深挖文化元素,其中还有的寓意就是,古人划分一年为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物候,三者相加亦刚好是一百零八。
今天游客到北京,钟鼓楼已成为热门打卡地,几乎全天候熙熙攘攘,很难想像击鼓定更与撞钟报时能够传多远。不过,根据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曾运用现代测声科学仪器进行的声音频谱测量,在环境噪声不高于四十分贝时,以前钟鼓楼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即便十公里以外,都能听得到清晰悠长的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