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街在香港的什么地方?如果不是阅报得悉一宗偷窃案件,我根本不知道香港大角咀区有一条名为“惠安街”的街道。新闻报道窃贼偷取了安装在街道上的旧式T字型金属路牌,然后转售中介人图利。中介人将路牌再转售收藏家,其后偷窃者和中介人都被警方拘捕落网。
俗语说“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偷窃路牌确是其中一件怪事。首先,窃贼需要在马路上拆除路牌,即使在夜深人静时刻,也要在马路上进行,如此明目张胆,确是胆大包天。其次,被盗路牌辗转售予收藏者,买方明知是贼赃亦要出手,似乎是对该等路牌“情有独钟”,令人啧啧称奇。
小时候,老师总说学生应该培养良好兴趣,收集物品乃是其中一个选项。由是,有些同学开始集邮,先要购买精美的集邮簿,然后定期购买新发行的纪念邮票或信封。不过,长期延续兴趣直到成年,并不容易。每人都可有不同爱好,有些人爱收集特别物件,从前的汽水瓶便有金属瓶盖,有人会将瓶盖压扁,就像襟章般保存下来。这些都是个人喜好,并没有任何经济得益,除非收藏钱币或纸币,那么便会随着时间和物品的数量而有所增值。
上世纪七十年代,百老汇曾有一齣话剧《美国水牛》,香港曾被翻译成《勾心斗角》的粤语演出。原剧名是指美国印有水牛图案的钱币。某日,有人在二手旧货摊以高价买入一枚水牛钱币,摊档老板认定买家本身必定收藏了大量同样钱币,老板于是连同另外两个流氓,计划夜间偷入买家住所偷窃。全剧就在各人尔虞我诈的对话进行,盗窃案最终没有成事。
“旧式路牌连环失窃案”就像一出电影或话剧的名称。窃案人的犯罪过程、中介人的转卖手段、收藏者的奇特癖好,全部能够构成极具戏剧性的情节。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者怎也难逃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