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园/太史公与异史氏\蓬山

2023-09-22 04:03:0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创制,多加在文末,有些则在文章开篇提纲挈领,于叙事之外,直抒胸臆,加以议论、品评,多为点睛之笔。这种体例称为“赞语”或“论赞”,类似于报章的“手记”“短评”“编者按”。

  赞语浓缩了司马迁的思想精粹,很多成为警句。如《楚元王世家》文末: “太史公曰: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循吏列传》开篇则是:“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模仿这一手法,用“异史氏曰”发孤愤之言,以补鬼狐故事警示之未足,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接与读者对话。“异史”是相对于《史记》等“正史”而言。而“异史氏曰”的内容却与“太史公曰”一样,堪称“大哉斯言”。像《促织》篇:“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完全不逊于正史之启迪。

  古人“论赞”运用较多,如王安石的“王子曰”。近代以来,则逐渐式微,大概嫌行文不够流畅,且论赞极考验短小精悍之文章功力,亦是苦差事。比较有名是孙犁,在很多读书笔记用“耕堂曰”做赞语。他还专门研究过“太史公曰”,这就有点“套娃”的味道了。

  现在自媒体蓬勃生长,“赞语”体忽然大兴大盛起来(固然,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叫作“赞语”)。文章中“某爷说”“某某君认为”层出不穷,指点江山,不亦乐乎。只可惜不少内容驴唇不对马嘴,讲着某老板的逸闻韵事,就来定论行业监管之重要。不仅没有画龙点睛,反而画蛇添足、画虎类犬。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