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陶渊明的生活学,之前我们谈论了《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而不得不说的,还有《五柳先生传》。
此文以仿史传的方式写一位名叫“五柳先生”的人(即陶渊明自己),文中涉及此人之籍贯、字号、性格、学历、人际关系、经济状况、著作、死亡,但又有别于一般史传,通通写得“不清不楚”。
举例,起首写此人的籍贯,却是“不知何许人也”;写姓名,却“不详其姓字”,而称他为五柳先生,也只因他的“宅边有五柳树”。我们读着读着,便会发觉自己不太肯定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却相当肯定他不是怎样的人。
《五柳先生传》一文一百多字,竟然用上了九个“不”字,也就是其精髓之所在。陶渊明以“不”的进路,写出了五柳先生的生活学原则。
写到五柳先生的性格,他“不慕荣利”;写他喜欢读书,但“不求甚解”;写他喜欢喝酒,但“不能常得”,而有人请他喝酒,与人交际,他也“不吝情去留”,想走就走;写经济状况,家徒四壁,“不蔽风日”。
来到文章最后的赞曰(即总结全文的文字),他更点题式地写道:“不慼慼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意思是:不忧虑贫穷,不急求富贵。
陶渊明强调随性,讲究放下,说到生活的道理,又怎可能黑白分明硬生生地指示你要这样读书、要那样待人呢?
于是,他向不必要的执著说不,以“不”写出了底线,又留白了大家可以自我填充的生活选项。我们“不慕荣利”,但可以爱家人、亲朋友;“不求甚解”,但可以好学求知;与人相聚,“不吝情去留”,但可以珍惜每一个时刻。
说到“不慼慼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那我们就更要留心了,陶渊明告诉我们不要忧虑贫穷,可没说我们需要贫穷,而当他教我们不急求富贵,在我读来,重点也在不急,也没说不求。
又说,我用上的“不”字,也不比陶渊明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