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Bilibili上浏览视频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账号:账号的主人是两位来自台湾交通大学的女生,她们在北京大学交换学习过一个学期之后,就开设了自己的频道,除了记录她们经历的一些大大小小事之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她们的一些“特别企划”。
《北大生写台湾大学入学考“数学A”分数天花板?》、《台湾人写高考,我们能上北大吗?》、《北京大学前40名&香港DSE满分写台湾英语指考》,看着这些标题你大概就可以想像到视频的内容──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挑战其他地区学生“一考定终身”的重要考试。为了公平起见,还会将考试中需要阅卷员主观评分的部分(比如中文英文考试中的作文部分)拿掉,只拿填空题和选择题出来供参加者考试。整个视频既有知识性,又有娱乐性。弹幕网友说得好“果然还是看别人考试比较有意思”,也有网友慨叹“果然人生知识水准的高峰就是高三高考之前”。
有考试,自然有评分,最令人激赏的正是在评分出来之后:无论是镜头前考试的参与者、镜头后视频的策划者,还是正在看视频的网民们,他们都没有将“考试”当成要分孰高孰低的比赛,而是作为感受和理解其他地区年轻人生活的一种体验。虽然成长环境与教育体系不同,但中英数理化生都是求学阶段的主轴;虽然名字不同,但无论叫高考、叫DSE还是叫大学入学考试,都或许是他们各自人生经历中第一个最重要的关口。
看着屏幕上一张张笑脸,我不禁想,求同存异,带着善意去增进了解,正是避免误会乃至冲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