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团圆情结\关 尔

2023-09-26 04:03: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某种程度上,“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点。自古至今,中国人对“圆”有着格外的偏爱和珍视,更将其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里的“圆”,是敬畏自然,因应“天圆地方”理念建成的天坛祈年殿,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绘画里的“圆”,是和谐包容,《太极图》中两只鱼首尾互咬,寓意互依互存,生出天地万物;舞蹈里的“圆”,是灵动鲜活,水袖一甩,空中现出一个圆,行云流水,别具美感。

  这种审美取向衍生到文化情感上,铸就了对阖家团聚执著的追求和渴望。“散而复聚”所内置的情感足以抵销任何外在阻力,我们无需任何理由“加持”,便会义无反顾地踏上千里归途。天上的明月,家中的柚子,手中的月饼,人间的奔赴,“圆”的美好中隐含着中国人对生活最诚挚的祝福。思乡情愫更是古诗词中恒久的话题和意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尽多少羁旅游子、故园双亲浓烈的离愁别绪和思聚情意。

  这种团圆情结更成为家国情怀的基因、“大一统”文化的内核。从历史的轨迹来看,数千年间中华民族虽历经了战乱、动荡、分裂等多种形态,但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基调。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传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恨;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诠释了报仇雪耻的决心和保家卫国的壮志,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华夏子孙。

  可见,追求“大一统”的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期陶冶的结果,是经历骨肉分离、国破家亡之后伤痛思维的沉淀和重构。它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成为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

  很多西方精英始终不明白,中国人为何对“地图上一点不能少”锱铢必较,对各种分裂言行睚眦必报。其实只要读懂了中华民族追求“大一统”的文化内驱力,一切便有了答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