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过的人当中,十有八九对东北菜的印象是“油大、盐多”。明明是重油重盐的同义,但在表达上用了贴近黑土地的方式,就莫名显得更加“进阶”,就好像广袤的天与地交织在一起,中间当仁不让是那一家家的炊烟,和放进锅中,大把的盐和油。
可有这样的刻板印象,绝对是因为你还没试过蘸酱菜。东北餐桌轮番转,一道道菜兵强马壮,从锅包肉到酸菜大骨,从小鸡炖蘑菇到地三鲜,走马灯似的过,唯那道蘸酱菜雷打不动,稳坐一隅。更神奇的是,明明并非热菜,它却能一年四季都出现并且炙手可热,管它夏天躁动的节奏或冬天深沉的模样,有蘸酱菜在,场子就“镇住了”。如果是家宴,大家落座第一个动作,往往就是伸出手去,在绿意盎然的大盘子里挑一棵“中意的”,然后到酱里滚一圈,送进嘴、心满意足。
谁说东北只有油和盐?纵观场内在“绿地”上尽情驰骋的人们,明明在表达一种很新颖的诉求,东北的蔬菜轻食境界,领先全国好多年。一道菜共有两部分组成,菜和酱,不讲虚的没有矫饰,简单干脆缺一不可。酱是东北人的骄傲,黄豆发酵的成品不能直接用,一定要放上葱花鸡蛋自己炒,咸淡适宜,炒到香味顺着门缝奔到楼梯口,酱也就完工了。而菜的范围就更广,换句话说,有这一碗酱在,万物皆可蘸,从水萝卜、大葱、黄瓜,到豆皮、青辣椒、生菜叶,清早菜市场里有什么,就都拿回家蘸什么。如果到一个东北人家里做客,判断主人对你用不用心,不能光看桌上有几道菜,更要看蘸酱菜的盘子里,有多少花样。一个个洗得鲜亮水灵,自成宴席,爽脆多汁,可以从头吃到尾。这一股东北神秘力量,无论什么场合,都准保拿得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