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园/“班味”\蓬山

2023-09-29 04:03:0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这个秋天,“班味”,成了打工人的新标签。什么第一杯奶茶、什么酱香拿铁,抑或保温杯里泡枸杞,都淹没在弥漫的“班味”里。简而言之,它用来形容上班族身上的疲惫气息。能够称之为“味”,也就是已不仅停留眼皮沉重、脸颊木然、头发油腻、脚步恍恍惚惚等外在,而是已深深浸入内心精神世界。

  地铁里沙丁鱼般拥挤的汗味,边往公司小跑边匆匆吞嚥的鸡蛋灌饼味,电脑、书桌、文件夹、散乱纸张拥挤混搭的厚重气息,上司调制的“PUA鸡汤”味,“佛系”前辈的“老油条”味,“996”与“白加黑”的反复揉搓……很快就会把心中残留的微光浇灭,将整个人浸泡、醃渍、发酵。

  于是,那透彻浓郁的“班味”,便像刺配孟州的武松脸上那两行金印一般,任你强撑最后的倔强,也无法掩饰了。就算罩上精致的妆容,也还会从眼神、毛孔、指尖渗出来。那曾经修长的“少年感”,水润的“小清新”,都杳入尘烟,一去不返。

  而所谓下班,可能不过意味着换个地方继续加班。随时都感觉手机在震动,那弹出来的提示新讯息的红点,犹如炸弹一般让人心惊肉跳;“收到”已经成为条件反射的口头禅,渐渐地,看到家人不用“收到”来回应自己,都会焦躁不安;右手被鼠标训练得时常不由自主在半空晃动,犹如拿着扳手拧螺丝的卓别林。这就是“班味”的连锁反应。

  “班味”作为一种群体性自嘲与解构,当然带有夸张、调侃的成分,但也因此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解压效用。肯正视“班味”,本身也是职场抗打击能力修炼提升的表现。要减轻“班味”症状,其实也不难,用加薪、奖金、休假“煲汤”,辅之以健全规范的作息制度做药引,且剂量越大,药效越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