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重返南京,朋友们都推荐市中心的颐和路公馆区。这里曾是二十世纪初高官、名人和外国使节居住的“高尚社区”。根据一九二九年民国政府颁布的《首都计划》打造成现代建筑示范区,共二百八十七座独立的花园洋房式别墅,有二百二十五栋至今保存完好。
从南大鼓楼校区步行到宁海路,穿过环岛,进入江苏路,来到公馆区十二片区。这里包括二十六座最早修缮完毕的别墅,占地面积为整个公馆区的百分之十,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也是全国第一批文化历史街区之一。别墅风格大同小异。都是三四层的小楼,外墙砌青砖或红砖。人字形大屋顶覆盖黑瓦,窗櫺深红。一楼有四方天井,花园。外绕涂上淡黄油漆的围墙,铁门紧闭。有的有大、小阳台,有些屋顶开老虎天窗。总体风格素雅、整齐。加上夹道的法国梧桐、广玉兰、香樟等,让我想到上海武康路的风情。那日碰到了几组拍婚纱或艺术照的游客,但总体幽静,少见人、车。
颐和路公馆区正式开街迎客在二○一九年。疫情一来,民国饮食文化展、建筑风情展等统统关闭。目前开放的小别墅大部分经营餐饮、住宿等,还有很多没开放。只能沿着探出凌霄花、大石榴和爬山虎的浅黄围墙走走,感受下民国风。和苏州平江路比,这里历史建筑的铭牌多不完备。有的只有一个名字,并无生平介绍,令人遗憾。
孙科故居未开放,只有块门牌。右边有个月洞门,穿过去是个下沉式广场。周边居民在此乘凉、閒聊、下棋。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也未必不快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