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媒体人转型的较多,不管如何换轨,多是朝“越走越宽”的方向。央视前记者张丁却是例外,他从热点栏目的编导岗位离职,却幹起了少金、事多的家书收藏工作。
十多年前,张丁在广播中听到一则新闻,美国历史学者安德鲁.卡洛尔历时三年征集到约五万封美国军人的战争家书,并选编成《美军战争家书》一书,数月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这让张丁产生很大触动,他联系了多家机构共同发起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到二○一六年,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成立,张丁任副馆长。
这座位于大学校园内的博物馆是内地首座家书博物馆,目前已珍藏近六万封家书,分为古代家书文化、两岸家书、海外飞鸿、留住家书等九个单元,不仅有“镇馆之宝”陈独秀、梁启超致胡适等人的数十通信札,还有康有为、蔡锷、陶铸、邓子恢等名人的家书手稿,以及更多来自民间记录普通人点滴生活的家书。
近日到人民大学拜访张丁,与他在博物馆旁边的办公室里交谈了一句鐘。“家书一阅万金轻”。张丁说,每封家书都有温度,打开泛黄的信笺,每次品读都走进书写者彼时的内心世界。在以前,家书又称“心书”,书写的内容广泛且无禁区,是相较不会说谎的文献。而且,在形式上,家书一般由收信人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写信人落款、日期等组成,有相对固定的书写格式,亦颇具形式美。
在张丁看来,收藏家书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字句间蕴含的中华传统礼仪规范。比如,传统书信对于收信人的称呼,会根据各种身份、尊卑长幼的不同而有区分,在家书正文中提及父母等长辈,定要换行或空格,以示尊重;而涉“儿”“孙”等自称时,则要小写或退格,以示谦卑。
实际中,家书收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沟通联系、扫描、录入都得自己动手,张丁却乐此不疲。这位老媒体人认真细致,已得到民间认可。上周,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先生专程从辽宁到京捐赠一千零二封家书,按年份,足足扎成了二十一捆,这可把张丁乐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