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黑板上写下课程题目“边塞诗”,教室里是一班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年。“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果敢坚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掷地有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豪气概,令孩子们沉浸于古人戍边的想像,眼眸里盛满激动和憧憬。忽然,班长晓丰轻声问:“现在科技发达,边疆部队应该不会太苦了吧。”
香港出生长大的孩子,理解中国当代军人的精神,不是易事。这句问话,让我几乎彻夜难眠。闭上眼,作家裘山山八年前出版的散文集《行走高原》在脑海里浮现,一页一页,清晰如昨。《行走高原》以十次进藏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二十多个感人的军人故事:既有老一辈军人保卫边境的往事,也有新一代高原将士的今天;有坚守哨所的士兵,也有坐镇指挥的将军;有军人的妻子,也有外柔内刚的西藏女兵。在精炼通透、极富现场感的文字里,是漫长的边境线上,恶劣的自然条件、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是海拔四千多米的一个又一个哨所里,“主权不能让,寸土不能丢”的慷慨激昂和生命经验。
记得我八年前读这本书,惊叹于它在一个又一个短章与速写当中,将遥不可及的雪域高原和军旅生活生动再现,将迥异于日常生活的时空与磅礴深沉的大爱递到眼前,令人可以一下子体会到当代军人在坚守中的悲与喜、苦与甜。
我将这本珍藏的《行走高原》送给了晓丰。
前两天,晓丰在阅读报告中写道:“《行走高原》让我感受到军人的伟大、英雄的崇高,给我以刻苦读书、发奋图强的激情和力量。”我颇感欣慰。看来,《行走高原》给了我和孩子们同样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