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古文日常/小石的意义\米哈

2023-11-10 04:03: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视角与聚焦,主导了我们面对人生的情感强度。当我们聚焦得太紧,只将目光放在当前眼底的肚脐洞上,哪怕像等不到巴士一般鸡毛蒜皮的事,都会牵动、干扰情感,令人容易焦虑、失控。

  相反,当我们将视角放得太远,以“上帝视角”观看无边无际的宇宙,人生又会变得太微不足道,令人失去生命的活力,仿佛生命随时灰飞烟灭,也谈不上有什么价值。

  “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对照出人类的有限。”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写道:“这就是‘存在的虚无’。人们搞不懂,经过数万年后突然存在于地球;再经过数万年后,也许又不复存在。”

  这个“搞不懂”的虚无,启发了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卡缪,写下了一个描述人们理解不了宇宙与生命关系的形容,那是“仿佛人在玻璃隔板对面讲电话,你听不到他说什么,但你可以看到他比手画脚不知道在干嘛。你好奇他为什么活着。”

  我们,既是那玻璃隔板外的人,又是那比手画脚的人。面对宇宙的无限,我们可以如何理解渺小的生命呢?或许,早于一千多年前,唐代文人柳宗元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线索。

  在《小石城山记》一文,柳宗元写到他在路上遇见奇山异石,见到“其上为睥睨、樑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他绕着堡坞走上去,看见长着好看的树与竹,细看之下,更发现它们种得或疏或密、或俯或仰,像是有智慧的人悉心布置。

  于是,他想到自己“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又问:如果有造物者,祂为什么会把如此奇山异石安排在荒凉无人之地呢?

  这是一次哲学的叩问,而答案正正帮助我们思考“宇宙无限而人却渺小”的问题。宇宙有无数的小石城山,却在柳宗元眼内,成了不可多得的奇山异石。换言之,小石城山的意义,不在其本身,而是人赋予的。

  只要人有了寻见意义的视角,也就找到了活着的理由,无惧于宇宙的大,或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