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美国文学能称得上是“现代经典”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塞林格(J.D.Salinger)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又译《麦田捕手》)是其中的一部。在这部作品中,塞林格通过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的人生“游历”以及他对这种“游历”的自述,呈现了一个并不那么循规蹈矩的少年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他的眼睛,揭示了社会/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和虚伪。
如果用“正统”的眼光来看霍尔顿,他显然是个“不良少年”──满口粗话,撒谎成性,抽烟酗酒,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四次,在社会上“游历”时勾搭女性,等等等等,都表明他不是个“好孩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不太正经的“问题”少年,却在他貌似思想混乱、语无伦次的行为背后,隐透着一种澄澈和清醒:在这种澄澈和清醒的烛照下,社会丑恶而虚伪的原形一览无遗。
霍尔顿就是以一种叛逆的姿态,显示出了自己的崇高──他并不是真“坏”,而是以世俗所认为的“坏”来对抗虚伪的“好”,有“问题”的不是他,而是假模假式的社会和成人世界。事实上,霍尔顿内心柔软而善良,他最大的愿望,是要“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这个文学形象一出现,就在美国青年中受到热烈欢迎,一时间身着风衣、倒戴棒球帽的形象在校园里成为“时尚”,他的语言风格和说话方式也受到“同龄人”的追捧。随着霍尔顿的广受欢迎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畅销,塞林格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大作家”。
事实上塞林格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就是要表达他对虚伪的“恼恨”。在他的心目中,儿童和青少年才是纯真的,社会和成人世界的丑恶和虚伪,就得靠儿童和青少年的观照/映衬才能突显。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只对一件事情有把握,那就是辨识伪君子”。
而这种具有“火眼金睛”的清醒者,注定只能孤独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