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获悉《范长江行动十周年丛书》出版发行,才猛然意识到原来这项活动已经有声有色地举办了那么多年。二○一四年起,《大公报》发起“范长江行动”,组织香港大专院校学子,沿着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公报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行足迹进行采访。笔者曾作为随团记者参与了头两届活动。
记忆的阀门一打开,当年“在路上”的鲜活场景瞬间奔湧而至。犹记得二○一四年暑假,港生们从维港之畔来到塞上江南,深度参访范长江西北之行走过路段最长、涉足最广、写过文章最多的甘肃省。隔年夏天,又有一批港生前往范长江名著《塞上行》的诞生地之一内蒙古,体验底蕴厚重的蒙元文化,感受天苍野茫的迷人风光。
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张掖一站。未曾抵达之前,很多港生都以为那里尽是春风不度的荒凉戈壁和浩瀚沙海,直至亲眼目睹了“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苇浮连片,古刹处处”的景观,才明白拥有“丝路明珠”美誉的张掖果然名不虚传。
平日静坐书斋的港生们,到了土沃物阜的张掖现代农业示范园,满眼都是惊喜;当地丹霞地貌的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更让港生们啧啧称奇;港生们还坐上越野车穿越迤逦绵延的沙漠,耳边呼啸的“黄沙鸣钟”,仿若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阳关三叠。
激情和梦想,总是青睐于青年一代。一九三五年踏上西行之路时,范长江年仅二十六岁。初涉新闻领地的他也许并未意识到,这次旅行采访会成为中国新闻史的重要里程碑,更无法想像数十年后,会有一批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香江学子,千里追寻他的足迹。在与新闻前辈的时空对话中,用青春致敬青春,其间所能唤起的情感认同、价值归属和信念支撑,已经远远超越了活动本身。
如今十年过去了,很多当年参加活动的港生纷纷走上传媒岗位,身体力行实践着“一边行走,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的范长江精神。看着他们不时在朋友圈晒出的工作体验,着实令人欣慰。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范长江先生有句名言,“记者,永远在路上。”它将时刻提醒我们,走得再远,也别忘了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