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是哲学的一个大课题,而在西方传统,以柏拉图为首的哲学家往往鄙视变化多端的物质世界,并尝试寻找与辩证“纯粹且永恒,不朽也不变”的“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
于是,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说法: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模样的马,但无论是不同时期、不同血统、不同品种的马,均来自于“理型世界”的一只马,乃是永恒不变、终极实在的一只马。
这哲学观影响了西方哲学很多很多年,直至十二世纪初有了一派明显的反对声音。被称为“历程哲学”(process philosophy)奠基人的英国哲学家怀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强调万物变化的本质。他的名言是“万事万物并非连续地变化(continuity of becoming),而是变化接连出现(becoming of continuity)。”
不过,这般看似深奥的理论,早在大概成书于西周的《易经》便已提到。说到“改变”这课题,而又是大众都读得明白的文本,首推清代文学家周容创作的一篇《芋老人传》。
话说,有一位住在渡口的老先生,有日见“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便请他进屋子里坐坐,一问之下,知道书生刚从秀才考试回来。两人相谈甚欢,老先生便叫妻子煮了芋头给书生吃。书生吃饱了,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十数年过去,当日的书生已成为了相国,却念念不忘“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于是派人去接过老先生与妻子,并请他们再煮芋头给自己吃。岂料他只是吃了几口,便放下筷子说道:“怎么没有以前那芋头的香甜呢?”
老先生回答:“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即芋头还是以前的芋头,煮的人和煮的功夫也没有变,只是“时、位之移人也”。以前那个又累又饿的书生,当然吃到芋头的香甜,而如今吃尽珍馐的相国,又岂能再尝到那一种过去了的滋味呢?
有时,当人长大了,即变了,品味、喜好也不能不变,唯愿美好的过去一直不朽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