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规律生活,大家可能会想到千篇一律的僵化时间表,而有趣的是,不少思想家都乐于过着极度规律的日常。其中,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可算是佼佼者。
四十岁后的康德,每天五时起床,然后喝茶、准备教材;七点到十一点是讲课时间,之后是午餐、餐后散步、散步途中找朋友,最后回家工作与写作,并在晚上十时准时就寝。
如此规律生活,未必适合所有人,但我又想:若想要过这样的生活,实在也不是容易的事。康德之可以早上五时起床,关键是他十时正已经上床去睡,而如果我们平常加班到晚上八时才回到家,接下来晚餐、洗澡、看一看手机或电视,一个不留神,可能已到深夜。
就算我们不谈作息,只谈生活与工作任务的排程,这也很难做到如康德一般的规律。首先,我们可能要在起床后处理家人的各类需求,而上班后,上司、同事,以至下属,都会无时无刻地来打断我们的日程。
因此,今时今日的所谓规律生活,或者需要一个更有弹性的定义。那就是尽量为自己的生活制定“条件与指定行为的连结”。这是什么意思呢?
假设你的目标是学习外语,但你没有办法安排到固定的学习时间,那么你便可以将“学习外语”连结到一些必然会发生的“条件”,如上下班。于是,只要是通勤时间,无论是一天当中的哪个时分秒,你应该规律的把握机会取出教材、学习外语。
从自律到习惯,久而久之,你一上车便会自动去学习。这就是条件反射,而这也是不少创作人的生活小秘密。举例,欧阳修便提出了著名的“三上说”,他写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换言之,欧阳修建立了“写作”与“三上”的条件连结,只要他在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便自自然然启动了写作模式,而点子、文字、才气则油然而生。这不是神话,而是实用的生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