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有委员呼吁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理由是现在内地很多打工人下班后仍要手机不离手,频频回微信群消息,不敢关机,普遍存在“为群所困”“休而不息”的烦恼。
其实,下班后即使能“离线”不回工作信息,很多人也会刷短视频,看朋友圈,放直播,逛网购商城。有人开玩笑称,现在吃饭可以没有饭,上厕所可以没有纸,但不能没有手机,甚至特别着急上厕所时如果手机没电了,也得先充一会电再上厕所。
发达的数字技术使社会文化环境处于信息过度充盈的状态,而物极必反,一些感到不适的群体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开始将自我隔离独立于网络、信息技术、新媒体空间塑造的数字社会,或者果断地卸载社交软件,或者关闭大部分软件通知,或者设定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尽量远离屏幕,过上低数字欲望生活,成为数字社会之中的“洞穴中人”。
一个朋友最近见面时没有了厚厚的眼袋,脸色更加红润,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询问他如何做到,答曰就是对电子设备“断捨离”。低数字欲望的生活将他从复杂的数字世界回归简单的现实生活,不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和户外运动,睡觉时间也得到提前。远离手机屏幕蓝光对眼睛的伤害,也远离脊椎压迫和肩颈疼痛,身体健康状况自然得以改善。
有意思的是,在数字信息还未如今天一样汹涌袭来时,作家莫言曾警惕说,交通的便捷会使人们失去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吃的滋味,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而去年底,莫言的另一个发言上了热搜,他透露自己“也刷短视频,每次刷完了,我都批评我自己,又刷了一个小时”。这次发言距离此前的提醒没有几年,节制自律如莫言也难轻易抵挡数字信息的吸引。做数字社会的“洞穴中人”,并非轻而易举的容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