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过眼录/东吴才女施济美\刘 俊

2024-05-28 04:03: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古朴的苏州大学博物馆里,陈列着费孝通、蒋纬国、杨绛等一连串熠熠生辉的校友名字。然而我却没有看到施济美的名字。

  作家施济美也是东吴校友。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曾出现过一个以出身东吴大学或为东吴附中教师为主体的“东吴女作家”群,主要成员包括施济美、程育真、郑家瑷、杨绣珍、汤雪华、俞昭明等,其中以施济美的作品最多影响最大。一九四七年施济美出版过两本小说集《凤仪园》和《鬼月》,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她的长篇小说《莫愁巷》在香港出版后,曾被改编成电影。

  施济美虽然创作数量不多,但注重刻画女性情感把握的自主性,是她与同时代其他女作家最大的不同。在施济美的小说中,我们通常都能看到一个家世修养俱佳的女性,在貌似柔弱的外表下面,却有着世事洞明的双眸和刚强坚定的心灵。她们在与男性交往的过程中,虽然也有纯情洋溢的时刻,可最终理性都会战胜情感。在浪漫的爱情和平稳的日常生活之间,她们常常会回归普通的人生轨道──因为在她们的眼里,那才是人生不变的底子。

  就拿《悲剧和喜剧》这篇小说来说吧。小说中的蓝婷十八岁时在姑父家,对姑父的学生范尔和一见钟情,然而范尔和最终却没能和她走到一起,而是被姑父招赘为婿。九年后蓝婷和范尔和重逢,丧妻的范尔和对蓝婷展开了热烈追求,对此蓝婷也曾有过动摇,但最终“她想起许多名利场中的事,她想起许多繁华世界中的人,最后,她的眼里的那点痴痴的情意没有了,她使劲的撒开了他的手”──她终于决定彻底斩断过去的情思,让情感、心灵和身体都回到爱她的丈夫的怀抱。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普遍把女性对爱情的追求,作为她们诠释妇女解放的最佳注脚。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施济美对这个问题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她看来,相对于女性从男性那里寻找“爱”以获得解放,女性在爱情上具有自主性才是更高意义上的解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