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漂游记/进 厂\杜 若

2024-05-28 04:03:3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进厂,大多数时候指的是到劳动密集型加工工厂的流水线上打工。

  对内地三四线城市的一些普通人或是农村居民来说,“进厂”是一个具象的词汇。当生活的重担压在身上,家庭的负担摆在眼前的时候,“进厂”成为了他们颇佳的选择,干个四五年,攒个十几万,回家就可以盖房有了崭新的生活。可对于我和一些港人来说,“进厂”又显得颇为抽象,尽管每日都用着工厂产出的各类产品,上到手机电脑,下到一颗喉糖、一根牙线,都是经由厂里的工人双手产出的,可我们却鲜少真正踏足工厂,看看工厂的工作环境与那些不断产出的工人。上周末,正好有机会来到两家“世界工厂”。

  走进第一家工厂,花园式的环境让人印象深刻,几座巨大的建筑伫立在花园中,旁边还有网球场、篮球场,甚至是全尺寸的足球场,偶尔能看到搬运工人开着叉车将一车车生产好的商品运出。走进厂房,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响彻,散发着浓厚苏联式美学的巨型机器正在连绵不断地生产着,高速转动的机械与不断流转的传送带将原材料组合成产品。工人带着隔音耳塞调试着机器,唯一工人聚集的场地仅有最后将产品装进纸箱。如今的工厂已然如此先进,不禁令人感叹。

  可在另一家工厂,情况截然不同。厂房坐落在一栋六层小楼中,进入工作场地需要严格的防尘以及防护,精密的生产器械仿佛刚刚从大学的实验室搬出来。可与之反差甚大的却是一大批工人们穿着防护服,坐在流水线上,每个人手上仅有简单的一个工作,密集的劳动者将一块块电路板焊接到产品上,组成了最终的产品。

  “我们这里能实现两班倒,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生产。”厂长不无骄傲地向我们介绍。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