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我们经常做“连接词造句”练习。老师给予我们一组连接词,例如“不但……而且……”、“一旦……就……”、“因为……所以……”等等,然后叫我们以此造句。
小时候,我以为这样的练习是为了学习语言,到了长大以后,才知道这是有关逻辑的思考。因果关系,说起来不像什么深奥的事,就像大家自以为懂得用“因为……所以……”造句一般,但其实,因果关系也可以很复杂,有时叫人倒果为因,有时又是因果同一。
举例,《诗经.小雅.伐木》写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飞往高高的大树顶”,而当中的“迁于乔木”,现用于祝贺某人乔迁新居或工作升迁。
有说,诗人以鸟儿从低幽的深谷飞往高大的树木为喻,表达人与鸟一样,都要“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离开自身的处境,奋发向上求取进步,找到那高尚远大的位置。这样的解说,不能说是错,但或许混淆了因果,或错失了这句诗的重点。
小鸟不是因为飞出了幽暗的山谷,所以找到了高大的树木。相反,小鸟因为要找到高大的树木,所以才飞出了幽谷。两者的差异,貌似不大,但后者的诠释强调了“目标”的重要。
为了行动而行动,只可能是短暂的行动。因此,当有人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圈,尝试接触新事物的时候,我们或者也会努力一阵子,试一试这个,试一试那个,但一阵子之后,我们又回到那离开不远的原点。
然而,当有了目标才行动,我们的行动力就能够更加集中、更加持久,正如康德说道:“想要达成某个目标,就等于想要投入追求它的过程。”如此一来,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我们在追求目标之中行动。
又说,我们可以为了乔木,而出自幽谷,但记得不忘目睹沿途风光。当眼界阔了,世界更大了,那我们的下一棵树,便会在更远更高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