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季秋拍在香港拉开序幕,琳琅满目的艺术品在一盏盏璀璨的灯光下闪耀,吸引着藏家和投资者的目光,高高举起号码牌一掷千金后,有多少人可以分辨得出淘到了真品,念头很快在头脑中闪过:这个东西,是真品吗?
有经验的藏家在拍卖前就做足功课,他们会在预展中观察拍品的每一个细节,研究拍品的“前世今生”,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完全避免风险,因为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真伪往往只是一念之间,拍卖行虽然已经对拍品进行了初步的鉴定和评估,但无法保证其百分之百是真品。拍卖不保真并非行业潜规则,而是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最近在读祝君波先生的《天下三分是艺术》一书,祝君波曾任上海朵云轩总经理,也是朵云轩拍卖公司的创始总经理,从事艺术品交易和出版四十馀年。他在《拍卖行为啥不保真》一文中分析了拍卖行为什么定了不保真这样的条例:祝君波认为拍品真伪的鉴定客观上是做不到百分百准确的,人类科技目前还没有办法用物理、光学、化学的方式鉴定每一件文物,并且使它的结论具有百分之百的可靠性。目前每年单是列在图录拍卖的中国艺术品及文物就有四十万件,这么大的量加上很多事情又是非常的复杂。在国际市场上,拍卖行也采用不保真的原则,目前的鉴定主要靠目鉴,技术还是辅助手段。佳士得、苏富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拍卖条例就规定,珠宝钻石保真,中国书画不保真。
踏入拍卖场需要锐利的眼光和敏锐的直觉,乐趣与风险并存也就是收藏艺术品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