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孩子经常在老人的家门前玩耍,吵闹非常,滋扰到老人的生活,但老人没有急着以责骂的方式把他们赶走,反而有了另一个计谋。老人给每个孩子三块钱,对他们说:“你们来这里玩,让我觉得家门口热闹,我很开心。”孩子们高兴地接受了这笔钱,继续在他家门前玩闹。
到了第四天,老人开始抱怨说退休金有限,只能给他们一块钱。孩子们觉得还可以接受,但到了第六天,老人宣称他再也无法给钱了,这让孩子们非常生气,觉得没有报酬便没必要再来他家门前玩。结果,孩子们再也没有回来。
这个故事的有趣,在于它揭示了“动机”是如何改变人的行为。最初,孩子们单纯为了玩而来,这是一种纯粹的内在动机。然而,当老人开始给他们钱,他们的行为动机悄然转变为外在的金钱驱使。在孩子们的认知中,他们为了钱而来,也从而失去了最初玩乐的纯粹乐趣。当外在奖励停止,孩子们也失去了继续来玩的动机。
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了“外在驱使”而忘却了自己的“内在动机”,同时,也是一次有关说故事的提议,提醒创作故事的人:我们要时刻留意角色的动机,一旦动机改变,他们的行为也自然有所改变。
动机,有外与内。外在动机,如金钱、权力或社会地位,能够迅速推动角色的行动,但往往只是短期的驱动力。相反,内在动机,则能长期影响角色的行动,并往往决定故事的最终走向。
举例,在《白鲸记》中,船长亚哈的内在动机非常强烈,他对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欲望推动了他的一切行为,即使这意味着牺牲船员的生命、毁灭船只,甚至失去自我,他也始终如一,一意孤行。
船长亚哈的动机深深植根于内心的怨恨与执念,并最终引领他走向毁灭。这种内在驱动力不仅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走向,决定了亚哈的悲剧结局,也展示了人类情感的执著,是一种无法轻易转移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