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写得太好,以至于天下闻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偶然看到赵孟頫的行草《痔疮帖》,若只看书法,的确匀称、圆润,用笔劲健爽朗,堪称一时佳作;但若是细看内容:“贱体痔疮大发,欲得椿树子如此样者,望买少许,并好棕糊刷要一枚。孟頫。”这为了使表意更清晰,还特地在“如此”和“样”之间手绘了椿树种子的图样。估计松雪道人本人也想不到,这令人颇为尴尬的便条,居然会因为自己的字太好看太有名而流传千年,至今依然有人欣赏。
同为“有味道”的名帖,还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的蔡襄所写的《脚气帖》。和《痔疮帖》一样,不看内容只看书法,《脚气帖》流畅、遒劲、一气呵成,实乃行草之佳作。内容方面,作为便条同样不长:“僕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平心而论,这封短讯的重点显然不是“脚气”,那小毛病在入秋之后就已经减轻,蔡氏也踏上了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的北上之旅。若是叫做《湖山帖》、《佳致帖》,甚至《未忘帖》不是很文很雅很文雅吗,也不知为何就被叫作《脚气帖》流传下来了。不过想想若是叫之前那三个名字,在一众名帖中也未必第一时间就被注意到,叫《脚气帖》就不一样了──莫非,这是最早的“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