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过眼录/恐惧与怜悯\刘 俊

2024-10-29 05:02: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白先勇曾写过一篇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作《卡拉马助夫兄弟们》的文章《恐惧与悲悯的淨化─〈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在这篇文章中,白先勇谈到了阅读完这部作品对他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心中突然涌起一阵奇异的感动……”“那一刻我的确相信宇宙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正在默默的垂怜着世上的芸芸众生”,“猛然间我好像听到了悠悠一声从中古教堂传出来的格里历圣歌,不禁一阵悯然。”

  《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写的是“卡拉马助夫一家四个同父异母兄弟的故事,四兄弟分别代表了情、理、圣、魔人性中的四种可能,四个手足相生相克,显示了人性中生而俱来无法消弭的基本冲突”,而“弑父”则是这部作品最震撼人心的主题─这个从《俄狄浦斯王》到《卡拉马助夫兄弟们》一以贯之的西方文学“母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得到了令人不敢逼视,却又不得不正视的表现─那是一种“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的灵魂探险。

  无论怎么说,“弑父”都是一种人生悲剧。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说法,悲剧“应摹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情”,而“怜悯是由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卡拉马助夫兄弟们》中的“弑父”冲动/行为,正体现了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德米特里、伊万、阿辽沙、斯乜尔加科夫)在欲望/精神/疾病的困顿中难以摆脱的处境─这种处境无疑是一种“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当读者面对他们的“厄运”时,“怜悯与恐惧”便油然而生:因为身而为人,卡拉马助夫兄弟们遭遇到的“厄运”也大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可能。

  亚里斯多德认为看了悲剧之后能引起“怜悯与恐惧”并有助于人们获得一种特别的“快感”─这种快感落实到白先勇阅读《卡拉马助夫兄弟们》的经验,就具体化/淨化为“兴起相濡以沫的同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