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最喜小儿无赖”\蓬 山

2024-11-28 05:02: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儿童是诗的永恒题材。华兹华斯在诗里说:“儿童是成人之父。”但西人之句,多半改不掉说理的毛病,篇幅又太长,英文蹩脚之徒,不堪参透之苦。日本人的俳句固然精炼,像小林一茶“春雨/一个小孩/在教猫跳舞”那般,美感却总有些樱花式的单薄。

  每念及此,笔者不免就要挺挺腰杆,为祖国的诗词宝库自豪。比如,“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首诗,就如一部水墨风格的动画电影,在脑海中渲染氤氲开来。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辛弃疾村居所见的一曲“清平乐”。古诗里,多少“无赖”的小儿──“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閒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日长睡起无情思,閒看儿童捉柳花。”“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寥寥数字,情节、动作、色彩、心理,完整连续,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画作。狡黠、怯怯、笨拙、灵动、郑重,尽收“无赖”彀中矣。

  同是牧童,有的悠閒:“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有的偷懒:“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有的敏锐:“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其实,这些诗词,都是成人的视角。然而对于个中可爱天真的童趣,成年人“旁观者清”,往往感受得更为微妙;“身在此山中”的小童们,反而没什么特殊的诗意体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