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食 色/再忆江米条\判 答

2025-02-25 05:02:1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久违的“江米条”,一下子把我拉进了“时光机”里。

  本来身在国外,闻到家乡味道已倍感亲切,万万没想到还能在华人超市中偶遇童年记忆。几乎就是一瞬间,曾经的熟悉感、舌尖的悸动和那股毫不掩饰的甜,统统都浮现在了一袋憨厚古早的脆条上。

  如今再说零食“江米条”,恐怕已没什么人认得。就算是我,也要追溯到很小时候,那会儿过年的坚果和糖,还要盛在“八仙盒”里,有老人给红包,有姊妹兄弟一起守岁。母亲大人每每都会从置办年货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念叨江米条,我便成了被派到市场上的“探子”,等它们一现身,立刻“收编”回家。当然,那时候的江米条还没有独立包装,要多少秤多少,旁边就是花生瓜子山楂片,一排排一列列买下来,手里塞满大包小裹,热闹得不亦乐乎。

  后来才知道,所谓的江米,就是我们熟悉的糯米。在制作时将糯米粉跟面粉混合,加入酵母、油和麦芽糖,再揉成麵团,压平搓条,最后下锅油炸。其实不止在东北,走出山海关,向南、向西,每片不同地域上都有自己的“江米条”,比如“京果”,“油果糖”,只是形状不同,制作工艺有些许差别。吃过的孩子们都知道,江米条最大的特点是入口酥脆,回口却有些黏牙,这“习性”不但没成为恼人的源头,反而会让你在长大之后,对它越发想念,一阵似有似无的牵绊,就这么把人唤醒了。现在想来,是酵母的作用让它内里布满气孔,越嚼越上瘾,也是糯米粉成了“牵肠挂肚”的因由。那时候我专挑外表糖霜厚的,在口中多停留一秒,就能想像出它们在糖浆里翻滚的样子,极致的糖油极致的甜,在少不经事的岁月里最容易俘虏人,无需付出代价,直达快乐老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