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以“里”为名的街区,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比如北京、成都的“太古里”,上海的“丰盛里”,杭州的“天目里”等。有的是先锋商业文化的时尚搭建,有些是对老旧街巷、工厂的活化改造,成功地俘获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心。
几十年来,城市商业区的名字,经历过不同的潮流迭代。早些年多是某某百货、某某商城等比较直接的称谓,购物被摆在首位。而后,某某中心、某某广场崛起,后来又流行更为简洁的某某汇、港、茂(MALL的谐音),商业形态日益五彩缤纷,餐饮、咖啡馆、电玩、书店等等,集成在同一栋大楼里。如今,轮到“某某里”日渐占据C位。
“里”,本来是古代城镇的管理单位,如唐代“里坊制”,后来逐步演变为街巷、社区的代称。目前,全国仍然有不少知名的“里”,像广州的三元里,烟台的所城里,北京长安街沿线的永安里,都具有不同的历史印记。
而用在商业上的“某某里”,凝缩了商业空间设计、消费文化变迁、品牌营销策略的一系列新潮流。从名字上来说,借用传统意象的“里”,淡化了物欲,弱化了交易属性,有了某种文化溯源的味道,唤起对传统市井烟火气的记忆。上海丰盛里的房子都是石库门风格,重现红灰相间的老弄堂;成都的太古里,将川西民居风格与开放式街区结合。
其实,不管什么“里”,本质依旧是热闹的商业区,但“里”隐含的街巷感,却赋予了消费者某种慢与静的心理暗示──可以从容地徜徉在时光长廊,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放松。也许就是与老友、闺密,随意走一走,聊一聊,不必背负买东西的任务包袱。这种细腻的消费心理拿捏,营造了社群认同感,赢得了亲近与共鸣,间接转化为了商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