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普通读者/窦加凝视的现代生活(上)\米 哈

2025-05-09 05:02: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说起窦加,大家自然会想到他描绘舞者的画作,但他的另一幅画作却长期占据我的意识,它看似日常无奇的瞬间,却藏着无声的张力,它的名字是《新奥尔良棉花交易所》。这幅作品,表面是描绘十九世纪美国南方一间棉花经纪公司内部的情景,实则是窦加内心剧烈转变的一次具象表现。他画的,不只是办公室里的亲戚们,也是一场自身经济危机中重新寻找创作可能的挣扎。

  窦加的艺术生命,是从“失去”开始的。一八七三年完成这幅画时,他仍然是那位衣着讲究、从容不迫的巴黎上流社会子弟。可隔年,父亲过世,他才惊觉自己继承的不是一笔遗产,而是一笔沉重的债务。同时,他的兄弟在美国南方经营生意,又留下了一笔烂账。为了填补财务黑洞,窦加卖掉了家产与收藏,从此,他不再是那个可以安然画画的富家子弟,而是一个必须依赖艺术维生的人。这场剧变,迫使他必须面对现实,也重新定义他笔下的“现代生活”。

  《新奥尔良棉花交易所》正是这段转捩期的产物。在新奥尔良,他以旅行为名,实则是在寻求创作的主题。他画下了在棉花交易所中工作与閒谈的亲戚们,有人翻阅报纸、有人检视棉样、有人无所事事地靠着窗边。在画面中央,那堆未经纺织的棉花占据了视线,仿佛一片云,漂浮在不知方向的人群中。画中的人物姿态自然、分布零散,看似写实,却带有一种节奏感,像一场不协调、却又彼此勾连的即兴剧场。

  这幅画是印象派作品首次被法国公立美术馆收藏的开端,但窦加当时并不自认为“印象派”。他不爱户外写生,不爱光影瞬变,而是钟情于内部空间的静观。他关心的不是自然的变幻,而是人与资本主义、人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然而,当窦加最终无法将这幅画卖给他原先期望的英国买家,这次经验让他明白,若然市场无法给予支持,那么他就要与志同道合者一同开创新流派。一八七四年,他终于加入了那一群名为“印象派”的年轻艺术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