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个五个月大的宝宝上了热搜。当父母说“小爱同学”时,这位宝宝认真回应,喊他本名时反而不大理睬。据家长推测,因为长期使用小爱音箱播放哄睡儿歌和故事,在“小爱同学”的持续高频刺激下,宝宝可能把自己当成了“小爱同学”。由这则网络新闻进一步猜想,可能有的宝宝会把陪伴自己的智能设备当作保姆甚至妈妈吧。不过,宝宝再长大一些,相信他就会明白“小爱同学”不过是那个音箱,并不是自己,再过几个月,他还会熟练地指使“小爱同学”幹这幹那。
然而,这则趣闻提醒我们思考数字时代个体的主体性问题。作为成年人,我们不会在名称上把自己和智能设备混淆,但在决断力上呢?有时却会不自觉地服从人工智能的安排。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身边有这么一位更“聪明”而且更不知疲倦的参谋,帮我们周密地安排日程、精细地计算行程,进而确定生活的议程。而当智能设备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人工智能必然同步嵌入我们的意识。所谓人机共处,并不仅是“小爱同学”们与我们共处于同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它们的“想法”与我们同处于一个思想空间和心理空间。这才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更紧密的难舍难分。
错认自己是“小爱同学”的山东宝宝以及他的同代人,想来会自如地指使“小爱同学”,却也可能发现自己不得不指使“小爱同学”,而当你不得不支配一件东西时,到底谁是支配者,就值得打个问号了。破局的办法是成长。面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我们需要思维和心理意义上的长大。而所谓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还包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开放的视野、更宽容的接纳、更审慎的判断、更自信的坚持、更自觉的改正。如此,方能既认清“小爱同学”是谁又认清“我”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