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台湾海峡向南,能一路同你作伴的,非虱目鱼莫属。别看牠顶着个奇怪的名字,却让当地人爱得深沉,一碗鱼粥、一碟鱼肚,热腾腾的鲜甜里尽是市井风情,烟火底色。哪怕浑身是刺,都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少了牠,宝岛的美食版图怕是要缺上一大块了。
虱目鱼的故事,要从一场美丽的误会说起。相传早年间,闽南渔民初次捕到这鱼,发现牠通身银鳞闪烁,游速极快,当下觉得是“神物”,于是用闽南语惊呼“什么鱼”。几经口耳相传,变成了如今的“虱目鱼”。因为老家在东南亚水域,生得一副浪子做派,唯爱暖洋。如今台南沿海因盐度适中营养丰富,成了首选避风港,也诞生了当地引以为傲的龙头经济。从鱼丸、鱼肉松到罐头,产业链长得能绕岛三圈。
但如果你问人们对虱目鱼的第一印象,多半都是“难搞”。牠肉质细如凝脂,却需要一点点耐着性子“拆解”,挑出全身上下的两百多根刺,才能不被扎痛。刺头不假,好吃也是真。肌肉纤维极细腻,脂肪分布均匀,入口即化。尤其是肥嫩嫩的鱼肚,丰腴鲜美,筷子轻轻一戳便化开,舌尖仿佛碰到了海边的云朵。行家们总会找到夜市里最“靓”的摊位,一份香煎鱼肚,铁板滋滋作响,鱼皮焦脆金黄,油脂从肌理中渗出来,趁热来一口,脆、嫩、香、甜,在口中炸成烟花。老台南人讲究原味至上,一碗鱼肚汤,只需姜丝、米酒和盐调味,便能品出如海浪一般汹涌澎湃的鲜。若将鱼骨熬成汤,撒些胡椒,乳白色的甘甜浮浮沉沉在喉咙中荡漾,一时间说不清到底是人生,还是鱼汤。
这条鱼活得低调,吃得高调。人们甘愿为牠练就一身“庖丁解鱼”的本领,是接纳人生的哲学,也是笑对逆境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