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原著的电影《长安的荔枝》近日在内地热映,影片借岭南荔枝那抹诱人的殷红为引,巧妙铺展开大唐盛世的繁华长卷。而其中对古代职场困境的精准描摹,以及对王朝兴衰更迭的深沉感慨,在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触动人心的情感共鸣。
主人公李善德,年轻时凭才学入仕,成为长安城里薪资微薄的基层公务员,在加班与房贷的压力下艰难维生,却被同僚与上司联手推上“荔枝使”的位置,被迫承接一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即便历经艰险找到转运之法,又因不懂官场“利益均沾”的潜规则而蒙冤下狱,最终靠着高层博弈的缝隙才侥幸完成使命。这种跨越千年的生存困境,与当下现实形成了奇妙的呼应,令不少观众感同身受。
不过,职场共鸣仅是影片的表层表达,其深层历史意涵更聚焦于王朝转折期的权力运作与民生隐痛。荔枝运输的困境,既源于技术限制,更源于人事羁绊。朝廷各部门内讧推诿、尸位素餐,将责任如皮球般踢来踢去;右相杨国忠“流程是弱者规矩”的轻慢之言,则彻底戳破了制度设计的虚妄。这种对规则的践踏,侵蚀着公平的根基,让普通人的奋斗阶梯在权力的辗压下显得不堪一击。
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为保长安那盘荔枝完美如初,各级官府层层加码压榨。岭南三十亩荔枝林尽遭砍伐,驿道上役夫马匹累毙无数。“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浪漫背后,是无数被牺牲的生计、遭破坏的环境与碾碎的生命。然而,当荔枝终抵贵妃宴,杨国忠尝后轻笑“没什么特别”,不由得让人感慨,普通人耗尽心血的“壮举”,在上位者眼中也不过是寻常之物。
走出影院,盛唐的荔枝香早已飘散,但故事背后的社会法则古今相似,发人深省──但愿历史不再换妆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