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文艺中年/King Sir藏书宝库\轻羽

2025-08-05 05:02:2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即使没有接触舞台表演艺术,我估计仍有不少香港市民认识钟景辉博士King Sir,他被誉为香港的戏剧大师。King Sir近年深居简出,但仍为香港戏剧艺术作出贡献。King Sir前阵子将二百多件个人戏剧文献,捐赠给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作永久馆藏。该批史料包括King Sir历年参与及收藏的舞台剧及电视剧剧本、翻译手稿、制作档案、演出场刊、照片、剪报等,涵盖他从上世纪中叶至本世纪初段的艺术贡献。我期望大学图书馆整理该批文献之后,将来能够开放予公众人士参观,更甚是让年轻艺术家做出研究,为本地戏剧艺术增添色彩。

  该等文献如何重要? 其实就是印证King Sir曾对香港戏剧界开创的革新潮流。上世纪中叶本地的舞台剧虽有不少演出,但留学回港的King Sir却为本地剧坛带来革命性的艺术风格。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其时名为香港浸会学院导演《小城风光》,明确展示了现代剧场表演特色。King Sir亦曾亲身饰演剧中的主要角色“舞台监督”,剧中“舞台监督”指着演区上的一些简单篱笆说:“这些是布景,是为了那些觉得应该有布景的观众而设的。”King Sir锐意引导观众打破传统框框,重新认识现代舞台艺术。捐赠的文献便包含当年《小城风光》的完整翻译剧本、制作及宣传纪录。

  King Sir不单为香港剧坛制作高雅的剧目,亦为观众带来富娱乐性的百老汇音乐剧,令舞台剧能于本地建立市场,形成一门新兴行业,让年轻人能够追逐梦想,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机会。除了引进西方戏剧,King Sir亦致力推动本地创作剧。他于八十年代初为香港话剧团导演该团首齣大型原创剧《侧门》,其后亦导演有关清朝末代皇帝的《溥仪》。当年我曾在一个公开讲座听到King Sir讲解《溥仪》的制作历程,得悉该剧在公演前夕的总彩排,King Sir仍要求编剧修改剧本,借此探索剧本的深层意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