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 园/收信快乐\蓬 山

2025-08-13 05:02: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如今这个快速运转的世界,写信似乎成了一种古老的仪式。屏幕的轻触、键盘的敲击声,取代了纸笔的沙沙作响。秒达的信息,取代了几日,甚至几周的等待。但是,仍有一些人,愿意用一封信的缓慢,去承载一段心事。比如,顶着一颗古董脑袋的笔者。

  万芳有一首歌,名字叫作《收信快乐》。旋律从空荡荡的信箱开始,在晨昏晴雨里漫步,细细梳理这三月的温情、五月的夜梦、七月的午后、九月的失望。在等待收信的日子里,忐忑、期盼,情感在酝酿、氤氲。而当看到一封信或几张明信片,赫然躺在信箱里时,首先爆发的就是快乐。

  我很喜欢“收信快乐”这个词,它不像“生日快乐”“一路顺风”“万事如意”那样普遍,却带着一种隐秘的欢喜。信封被拆开的那一刻,纸张的折痕像时间的皱纹,字迹在光影里安静地显现。不必担心像手机上的信息那样,一条接一条地持续轰炸,也不用急于去回复。在拥挤的日子里,有人用文字走来,坐在你心边,轻轻说着:“我还在这里。”写信的人和收信的人,彼此从容。

  对于不善言辞的人来说,书信真是一种拯救。有些时候,有些话,是难以口头迅速、准确表达的。又或者,有些字句,并不适合用嘴巴来输出,却可以一笔一画铭记在纸笺上,并且能够随着岁月沉淀。而且,每一次,不同的信封、邮票、印戳,信纸里还可以夹一片叶子或残留香味的风干花瓣,宛若随心DIY的工艺品,成为拉满情绪价值的“小确幸”。这是电子图文无法带来的。

  信,是生活不急不缓的注脚,让人有机会在字里行间反复停留。写信的人,会在纸上犹豫良久;收信的人,也会在读完之后,放在抽屉深处,一段段情感,被具象地收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