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中关于“中年危机”的刻板印象一般指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中年白男某日突然“觉醒”,换工作,离婚,买跑车,将按部就班的日子弃如敝屣。美国的八○后、九○后“千禧代”提前到来的“中年危机”恰好相反。
正因为他们的青年时代在动荡中度过,如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机,二○二○年的新冠疫情等,他们更向往的反倒是稳定的事业和人生。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前辈似乎轻易达成的里程碑,如事业、房产、婚姻、生儿育女等,至今仍遥不可及。他们一般比前代负债更多,同时打几份工,常换工作,自我需要不断“更新升级”。
他们比前几代人在同一年龄段的平均资产更多,教育水平更高,但追求的目标也更昂贵了。要负担起中产阶级的“美国梦”:买房,抚养两个孩子并供他们上完大学,全家每年度假一次等,共约花费四百四十万美元,比大多数美国人工作一辈子拿到的工资还要多一百万。难怪千禧代在三十多岁、四十出头就经历了“中年危机”。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不是突然改变生活方式或大手大脚花钱,而是放慢脚步,重新审视事业、人生,追求获得感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作为X世代,我对八○后、九○后的中年危机感受不深,但可以理解他们的心态。其实,哪怕是我Z世代的学生都有点“未老先衰”,缺乏二十年前那代人的闯劲和朝气。千禧代和Z世代表现出的谨慎、中庸当然也不尽是缺点,只能说“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间必然要受到外界力量的影响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