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载光阴似箭,但再翻读《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先生的经典作品《落日》,时间线又仿佛骤然收缩,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的上午瞬间变得触手可及,文字间跃动的情感依然鲜活。
作为在“密苏里”号上见证日本投降仪式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朱启平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正义的体悟,撰写了这一传世名篇。《落日》之动人,是细节里隐含着的赤诚情感。特别是那个具有历史反讽意味的“九点十八分”──“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而日本代表签署投降书的时间,也恰好是九点十八分。朱启平以新闻人的敏锐捕捉到了这一历史巧合,让东北沦陷的伤痛与受降的荣光在此刻交织。
《落日》打动人心之处,远不止于技巧。字里行间流淌的浓烈情感,是这篇文章历经岁月磨砺依然熠熠生辉的根本原因。朱启平晚年曾对老友陆铿说道,“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这句话道出了文章的灵魂──它不是旁观者置身事外的记录,而是一个抗争者在正义降临时发出的民族心声。文中有对侵略者的刻骨憎恶,有对同胞牺牲的深切缅怀,更有对国家终于挣脱枷锁的无比自豪。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八十年后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被这份真挚的情怀击中,因为它承载的是整个民族共同的记忆与信仰。
一支笔,一颗心,一肩家国。从燕京校园里率众游行的热血青年,到枪林弹雨中卧伏写稿的战地记者,朱启平用一生诠释了“个人志向与国家命运同频”的价值追求。他的笔,记录过苦难,也见证过荣光;他的文字,唤醒过国人,也激励着后人。
“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八十年过去,“密苏里”号上的海风早已散去,但《落日》中的赤子心永远炽热。重读文章,能看见一支笔在烽火中如何比刀剑更有力量,也看见那份穿越时空依然滚烫的家国情怀,在当代人心中轻轻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