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古闻港食/益气番薯粥\萧欣浩

2025-09-08 05:02: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周末再到湾仔,带饮食文学、文化导赏团,讲解、体验保留,改游另一路线,观看更多日常民生饮食,呈现湾仔文化融和、多功能的其中一面。途中经过传统糖水舖,活动后自顾去吃番薯糖水,已勾不少回忆。

  番薯煮汤甜食,也可煮粥煮饭,有益肠胃。清代《随息居饮食谱》谈到番薯的种种,文说:“甘藷,甘温。煮食补脾胃,益气力,禦风寒,益颜色。种类不一,以皮赤、无筋、味纯甘者良,亦可生啖。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硗瘠之地,种亦蕃滋,不劳培壅,大可救饥。切而蒸晒,久藏不坏。切碎同米煮粥食,味美益人。”番薯又名甘藷、地瓜、山薯,益处甚多,养胃充饥,吃过暖身、面色好。番薯种类多,味甜细软当然好吃,古时生吃,方便远行食用,现代不需生吃,怕难消化。

  番薯易种,古时解救饑荒,十分有效。番薯切片、切条晒乾,便于存放、携带,乾、鲜的番薯都可煮粥,古时常见,稻米杂番薯同煮,成本较低,饱足感强,自成风味。相类煮法,清代《闽杂记》亦提到:“漳、泉各处,富室大家,亦皆和米炊饭,日供一餐。又或酿为酒,名‘地瓜烧’。或榨为油名‘地瓜油’。或磨为粉名‘地瓜粉’。或锉为丝名‘地瓜丝’。粉可和盐作圆煎食,丝可和糖作乾瀹食。”漳州、泉州古时以番薯煮饭,另製酒、粉、丝,现仍常见,古时煎番薯圆,现在改煎番薯饼,地瓜圆就变成新兴的糖水甜食。

点击排行